|
觀察者的眼睛
【社長高國清主編劉璇記者郭珈妏台北報導】 走在古與今的交接處,靜靜的,我正在讀著鳳山的故事。中山路上,隨著號誌燈的顏色變換,來往的行人與車輛,穿梭於忙碌之中。但是,在這條路上的某一處,時光似乎也放輕了腳步,走得更慢、更閒適。
龍山寺,正是這一片喧囂中的寧靜。走入廟中,那些見證了歲月的樑柱、略顯斑駁的楹聯,以無聲的語言,數說著說不盡的故事。高掛堂上的匾額,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年,早已覆上由縷縷輕煙交織而成的黑色薄紗,不過,上頭的題字仍清晰可見,寫的是「大大慈悲」,簡單的四個字,隱含著救世度人的心腸。舉目張望,映入眼簾的是慈眉善目的菩薩,端坐蓮臺。那神情,是否正在聆聽世間的傾訴?神像前的跪墊上,印著淺淺的膝蓋印子。從這兒,彷彿可以看見,虔誠的善男信女喃喃地祈求著精神的寄託。香煙繚繞,我一步一步地走著,從過往的痕跡,感受歷史的脈動。
步出廟門,不遠處是條寬闊的街道。沿著平坦的石磚道,觀察著兩旁的店家,發現大多是經營佛具的生意。騎樓下,擺放著擦拭得光可鑒人的供桌,銅製香爐在陽光的照耀下鍍上了一層金光,堆疊得整整齊齊的金紙,相似的情景,延續了整條街。
前方轉了個彎,踏入了打鐵街。剛剛跨出腳步,似乎就能夠感受到滄桑的氣息。老師傅雙鬢已白,枯瘦有力的雙手上浮現青筋,一錘一錘敲打,黝黑的鐵、火紅的焰,鑄造出的也許是對技藝的傳承與驕傲吧?正當壯年的師傅,強健的身軀,錘鍊的也許是家業的繼承?或是自信的夢想?答案,在一張張堅毅的面孔下。我望著各店鋪前的師傅們,默默地猜測他們的年齡,想像著他們的故事,緩緩地,走出了打鐵街。
離這兒稍遠,有條經武路。一塊石碑座落於路旁,方方正正的外觀,題著三個大字──「獸魂碑」,第一眼見到,為這奇特的名稱而訝異,也十分好奇它的由來。讀了碑上的文字才明白,這個地方曾經是牛隻的屠宰場地,為了表示對獸魂的尊重,才立了這塊碑。「這麼做,表示對生命的尊重,出發點是好的。」我心裡想著。「不過,吃著牠們的肉,為牠們立碑,人類的想法是不是很矛盾呢?」兩種想法衝突著,帶著疑惑的心情,轉身,離開了獸魂碑。
城市的每一個角落,都有不平凡的一面。用觀察者的眼睛,看見這些地方的特別,也許是信仰的力量,也許是歷史寫下的故事,也許是自己心中的疑惑,將這種種,化為文字,作為城市與我的共同記憶。
|